Press "Enter" to skip to content

JVM内存分区

一、方法区

JVM方法区是用于保存已经被虚拟机加载的类元信息(包括类的版本、字段、方法、接口和父类等信息)、运行时常量信息(static、final定义的常量)、字符串常量信息(String a=”dfc”)。

1、方法区、永久代、元数据区的关系

方法区是JVM 定义的一种规范,是所有虚拟机都需要遵守的约定, 而“永久代(PermGen space)”和“元数据(MetaSpace)”都是实际某个虚拟机针对“方法区”的一种实现,“永久代”是的JDK1.7之前 Hotspot虚拟机对方法区的实现,而“元数据”则是1.8之后Hotspot虚拟机针对方法区的一种实现而已。

2、PermGen space 和MetaSpace的区别?

不管是PermGen space 还是 MetaSpace 他们都是Hotspot针对方法区的一种实现,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PermGen space 是在JVM虚拟机中分配内存的,而Metaspace则是在虚拟机之外的系统本地分配内存。

因为很多类是在运行期间加载的,这部分类加载的空间不可控,如果这部分内存是在JVM内存里分配的话,永久代分配太大那么JVM其他区域(比如说堆)的内存就会变小,反之如果设置太小,就容易出现方法区内存溢出,因为本身存储的类信息属于不确定大小,类信息在我们运行的时候可以动态加载。所以jdk1.8中选择把Metaspace内存分配在本地内存,如果这样做的好处是]Metaspace空间的大小不会受限于虚拟机分配的内存大小,只会受限于机器内存,可分配的内存大了那么就不会那么容易出现内存溢。

3、字符串常量、静态变量数据存放区域

java6中 所有常量池数据是存放在永久代中,但到java7后 Hostpot 把永久代中的字符串常量、静态变量数据迁移到了堆中,后面的java 8并没有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迁移,在java8 中字符串常量、静态变量数据还是放到堆中,所以常量池只是在JVM规范定义上属于方法区,但Hotspot在实现的时候部分常量池的内容实际上是保存在堆中了。


二、虚拟机栈

栈这部分区域主要是用于线程运行方法的区域,此区域属于线程私有的空间,每一个线程创建后都会申请一个自己单独的栈空间,每一个方法的调用都会对应着一个栈帧。

栈帧里存储着方法的局部变量表(保存着变量的数据)、操作数栈(进行运算时存放数据的空间)、动态连接(指向常量池的引用)和方法返回地址(当前方法返回后的数据存放的地方)信息。

每调用一个方法都会生成一个新的栈帧,调用方法的过程就是一个压栈和出栈的过程,遵循先进后出的原则,比如下面代码,用 main() 调用 test1() 再调用test2()的执行过程类似于下图。

public class TestStack {
​
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        System.out.println("执行main方法");
        test1();
​
    }
​
    public static void  test1(){
        System.out.println("test-1");
                test2();
    }
​
    public static void  test2(){
        System.out.println("test-2");
    }
​
}

压榨出栈过程

三、本地方法栈

由于java需要与一些底层系统如操作系统或某些硬件交换信息时的情况,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调用native本地方法来实现,本地方法栈和虚拟机栈功能差不多,区别在于本地方法栈是虚拟机调用native方法时使用的。


四、程序计数器

程序计数器是一块较小的内存空间,它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当前线程所执行的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,程序计数器记录着某个线程当前执行指令的位置,此区域属于线程隔离区。

因为CPU是根据时间片的方式分配资源的,它在某一个线程上进行调度的时间是一个或者多个时间片,所以当CPU从A线程切换到B线程执行时,就需要记录A线程当前指令所在的位置,方便CPU再次切回A线程时可以从上次的位置开始继续执行指令, 而程序计数器就是用来记录线程指令历史位置的区域。

五、堆

堆内存主要是用来存放创建的对象数据,此区域属于线程共享区,对于开发人员来说这块区域是我们关注的比较多的,因为很多优化都是针对堆区来进行的,为了能更清楚的描述堆里的数据和分区信息,所以会结合垃圾回收的一些机制来描述这块内存区域。

1、新生代和老年代划分机制

堆内存主要是用来存放我们运行过程中创建的对象数据,根据对象所生存时间长短的特性在逻辑上分为 新生代和老年代。

对于JVM而言,大部分对象都是属于一个朝生夕死的状态,这部分对象随着方法的调用而创建,方法的结束而消亡,只有少部分的对象会长久的留在JVM 内存中,所以根据这样的特性JVM 把内存分为了新生代 和老年代两个区,一般情况新创建的对象会放到新生代中,只有经过一定次数的GC后还没有被回收的对象,我们认为这部分对象在未来也会长时间存在,所以会把这部分的对象转移到老年代的区域中去。

2、Eden区和 Survior 划分机制

我们尝试想象一下,如果新生代不进行任何分区,我们垃圾回收的过程是怎样的。

1、首先我们会把需要回收的对象进行标记。

2、然后把标记为垃圾的对象进行清除。

过程类似下图:

通过上面的图我们可以看出来,GC把垃圾对象回收后如果不对存活下来的对象进行整理,那么就会出现很多不连续的内存空间,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空间碎片,因为没有连续的空间分配,这样就可能造成我们一个大对象过来申请内存空间时,明明内存是有足够容纳对象的总空间,但是却因为这些内存空间不连续性导致对象无法创建。

所以为了减少这种空间碎片,所以就把新生代分为了Eden 区和Survior 区,在进行垃圾回收时,先把存活的对象复制到 Survior 区,然后再对Eden区统一进行清理,这样的话Eden区每次GC过后都是留下的一片连续的空间:

3、S1 区和S2区划分机制

上面我们把新生代划分为Eden区和Survior区后,空间碎片问题好像改善了很多,因为这样解决了Eden区的空间碎片问题,但是这样的话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,空间碎片问题Survior 区也会存在,因为进行GC时,我们Survior 区也会有垃圾对象,所以每次GC也会对Survior 区进行标记清除,那么这样的话Survior 区也同样会出现不连续的空间。

为了避免Survior区的空间碎片,所以我们把Survior 分成了S1区和S2区,在同一时间S1和S2区只会有一个存放对象,每次进行垃圾回收的时候,我们都会把不能进行回收的对象放到S1或S2其中的某一个区,垃圾回收的流程类似下面几个步骤。

1、 第一次GC我们会把Eden区的不可回收对象拷贝到S1区,然后把Eden区的所有对象进行清理。

2、第二次GC我们会把Eden区和S1区不可回收的对象拷贝到S2区,然后把Eden区和S1区的所有对象进行清理。

3、第三次GC我们会把Eden区和S2区不可回收的对象拷贝到S1区,然后把Eden区和S2区的所有对象进行清理。

……….

就这样我们每次GC都都能保证S区有一块空白连续的内存可以提供我们使用。

最后经过了一些特定区域职责划分后,堆内存划分为 老年代、新生代,新生代又划分为Eden区、s1区、s2区域。

参考资料:

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111370230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